“和刚才路边的养殖棚相比,异味真是小多了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采访至山东东营利津县盐窝镇,走进黄河口滩羊产业园,不少同行感慨。
肉羊存栏量在40万只以上,这个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区如何做到?
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,我们的羊开始陆续住进了‘3.0版本’养殖棚。”产业园工作人员李姝毅介绍。
“1.0版本是部分露天养殖。2.0版本下,养殖棚舍全覆盖,初步实现了雨污分排。3.0版本采用高床养殖模式,棚顶配套光伏发电设施,床下安装粪污收集设施,实现了雨污分排、粪污日产日清,有效解决了粪污、气味等环境问题。”李姝毅说。
3.0,带来的还有经济效益。“羊与羊粪、羊粪与羊尿分离,降低了养的病亡率。还能增加养殖密度,同面积养殖棚,群众年收益能提升50%。”李姝毅说,另外,22MW光伏年发绿电3000万度,收益可达1200万元/年。
图为黄河口滩羊产业园的养殖棚 本报记者李栋 摄
图为3.0版本养殖棚示意图 本报记者李栋 摄
从1.0到3.0,黄河口滩羊“住宿”条件提升的背后,是当地政府努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盐窝镇党委书记李建设介绍,当地从事滩羊养殖已有20多年,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,产业层次低、链条不健全、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。
“想着以标准化为引领、产生示范效应,2019年,政府规划建设了黄河口滩羊产业园。水、电、废、环卫全由产业园负责,养殖户交租金就能使用高标准羊舍,只用负责养就行。”李建设说,一个3.15亩的棚租金一年3万元,能养900-1000只羊,“一只羊,群众能盈利200元左右”。
图为航拍黄河口滩羊产业园 利津县委宣传部供图
图为黄河滩滩羊产业园3.0版本养殖棚内景 本报记者李栋 摄
目前,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已建设高标准羊舍400栋,迁入散养户350户,年出栏量在100万只以上。越来越多的群众,实现了增收。
图为黄河口滩羊产业园5G大数据驾驶舱 本报记者李栋 摄
产业园还着力打造全链条、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。建设基础母羊繁育基地,力争实现品种自主化;研发黄河口滩羊高效饲养配方,解决农田秸秆出路问题;建设5G大数据驾驶舱,实时监测滩羊生长状况;实施肉羊屠宰深加工项目,将一头羊精细分割成120个产品,年屠宰能力达150万只……黄河口滩羊养殖,越来越有“科技范”。
产业园引领,产业发展越来越强。盐窝镇已先后获得中国肉羊小镇、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等10项荣誉称号。2022年,盐窝镇肉羊存栏量140万只、年出栏量300万只,年交易额达58亿元,全镇66个村1630户群众从事肉羊养殖,带动从事产业链经营、务工群众达到3万人。
“自2022年开始实施牧光互补项目,产业园已建设3.0版本养殖棚79栋。接下来,我们准备新建一些3.0版本养殖棚,把现在的部分2.0也改造成3.0。”李建设说,盐窝镇将努力打造全国单体规模最大、标准化程度最高、产业链条最长、综合带动效益最强的肉羊产业第一高地,推动乡村振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