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触动心灵的书籍苏轼很小的时候,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,便到江淮一带游历,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。
2、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,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3、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《后汉书》。
4、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,政权落入阉宦之手。
5、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。
6、贪婪、纳贿、勒索、滥捕无辜,是经常有的,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。
7、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,不惜冒生命之险,上书弹劾奸党。
8、改革与抗议之声,此起彼伏;调查与审讯之事,层出不穷。
9、当时学者与太学生,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,或遭皮肉之苦,或遭迫害折磨,或遭谋杀丧命。
10、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,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,名叫范滂。
11、苏轼的母亲经常以范滂为榜样来教育苏轼。
12、每当母亲讲起范滂的时候,苏轼便会问道:“娘,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,您愿不愿意?”母亲欣喜地回答道:“你若能做范滂,我再高兴不过了!”2、鸟巢诗人苏轼6岁进入私塾学习。
13、这个私塾不算小,有学童一百多人,却只有一位老师,是个道士。
14、诗人苏轼的绝顶聪明,很快就显露出来。
15、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,他最受老师的喜欢。
16、平时,诗人苏轼在读书之外,也有多方面的兴趣。
17、放学回家后,他常常观察院子中的鸟巢。
18、因为母亲已经严格告诫诗人苏轼和家中的使女,不得捕捉鸟雀,因此许多鸟雀就在庭院的树枝上做巢,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。
19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,一连数日到诗人苏轼家的庭院去,在庭院一棵果树上搭建了一个鸟巢,诗人苏轼对这个鸟巢视若珍宝,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看一次。
20、诗人苏轼对童年时候庭院里的这只小鸟印象特别清楚。
21、3、砚台那时候,诗人苏轼的叔叔已经做了官,朝廷里的官员在经过眉山镇的时候,都要到苏家拜访。
22、每次有官员的时候,家里都会忙乱一阵,使女们光着脚各处跑,到菜园去摘菜、宰鸡,准备筵席待客。
23、诗人苏轼这时候也常常会帮忙,挥汗如雨地体会着劳动的快乐。
24、诗人苏轼和堂兄妹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菜园中掘土。
25、每次掘土,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。
26、一天,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,这石板既有晶莹的光泽,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。
27、当他们敲击的时候,石板发出清脆的金属声。
28、诗人苏轼拿起这块石板说道:“我用它来做砚台怎么样?”堂妹说:“我看石板这么漂亮,不如找个工匠打磨后做首饰。
29、”诗人苏轼摇着头说:“你看石板纹理多疏,一定易吸收水分,保持潮湿,我看还是用来做砚台比较好。
30、”父亲得知这件事后,心中暗暗惊喜诗人苏轼小小年纪竟如此心思细腻,遂找来工匠,将石板打成一块砚台送给诗人苏轼,诗人苏轼一直把这个砚台带在身边,陪伴他度过金色的少年时光。
31、4、幼年写诗诗人苏轼10岁的时候,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。
32、在他那篇《黠鼠赋》里,有两句是这样的:“不一于汝,而二于物,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。
33、人能碎千金之璧,不能无失声于破釜;能搏猛虎,不能无变色于蜂虿。
34、”这篇短文描写的是一只狡猾的小老鼠,掉入一个瓦瓮里,假装已死,等人把瓮倒在地上,便急速逃去,这样把人欺骗过。
35、诗人苏轼能写出这样的篇章与他平时兴趣广泛,热爱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。
36、5、“苏式”背书的好方法苏轼11岁时便开始认真准备起了科举考试。
37、为应付考试,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,经典古籍必须熟读以至全篇能背诵。
38、在班上背诵时,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,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。
39、肯发奋努力学习的学生能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。
40、背书时不仅要注重文章的内容、知识,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,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这里学来的。
41、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一件艰难而费力的苦事。
42、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,书未加标点,要学生予以标点,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。
43、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,苏轼读书时也用这种方法。
44、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,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,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。
45、这样的用功方法,对苏轼的将来大有好处,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时,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,他决不会茫然无头绪,就如同现代律师引用判例一般。
46、再者,在抄书之时,苏轼也会利用机会练习书法。
47、苏轼的书法成就在历史上是很高的,他的《黄州寒食帖》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。
48、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、朴素,虽然他的字的特征是外形左低右高,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,就像他渊博的学问一样——神龙变化不可测,他偶露一下手笔的《黄州寒食帖》就已经惊天动地了。
49、由此,苏轼的书法成就被列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首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